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知青去种地 第34节  (第1/2页)
    这里除了地方大,还是三个省市的交汇处。    姜棉就是来逛一逛的。    其他几个小伙伴都有一段时间没有离开过生产队了,都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要买。    一群人首先奔向的是供销社。    姜棉不用买东西,被楚婴拉到供销社的门口,却站住了不想进去。    楚婴只好放她在门口等着。    不过姜棉不可能就这么傻站着等。    供销社的的不远处就是市集之地。    姜棉他们就是专门挑着市集日这一天来的。    站在供销社的门口,隐约可听见那边的嘈杂声。    看着三位小伙伴都进了供销社,姜棉抬脚就往市集走去。    市集里面嘈杂但并不凌乱。    氛围跟再过几十年的乡镇市集差不多,不过基本建设和环境自然是没法比,还好,销售品还是有分区域的。    姜棉东逛逛西看看,漫无目的。    转了一会儿,在卖蔬菜瓜果那一排的最后一个位置,一位须发灰白的老人家引起了她的注意。    应该说是老人家面前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    在他的面前,一个篮子里装着几个南瓜和冬瓜。    篮子旁边,三“手”红薯苗,整整齐齐地码在秧篮里。    叶大藤粗,藤皮带红。    很像她上辈子种过的一个父亲叫它xvzl“大叶红”的品种。    这个品种产量高,红皮黄囊,口感没紫薯那么绵,挖回家放过一段时间再煮的话,口感软甜,常常流糖,还不噎人。    无论是烤还是煮,都非常好吃。    是她上辈子最喜欢的红薯,没有之一。    姜棉快步走了过去。    “这位大伯,您这薯藤是卖的吗?”    这个时候并不是红薯种苗上市的季节。    “嗯。我家小孙子说想吃糖,家里没糖了,出来卖瓜,我就顺便割点红薯藤拿来,看有没有人要,好给他换点糖吃。”老人家说着话,一边扯下头上的草帽,拿在手里慢慢地扇着凉。    大林供销社里有红薯糖卖,不要票,一毛钱一块。是红薯和米一起做成的,估计是哪个生产队的农副产品。    薯藤的叶子把大部分的藤茎盖住了,姜棉站着看了一会儿,还是不能确定红薯藤的品种。    不过她要的并不是真实的品种,她要的是外形的相像。于是问道:“我能看看吗?”    “女娃子真是客气。你是下乡来的知青吧?随便看。又不是什么金贵东西。”老人家裂嘴笑了,“不过这种番薯很高产的,种出的薯是红的,也好吃,比那种白色的好多了。我也是去年在菜园子种过才知道的。”    姜棉拿起几根薯藤仔细地看了看,便决定买下来。    她的空间里有正宗的“大叶红”的红薯种苗,是经过脱毒栽培的。    她打算回去以后来个偷梁换柱。    没有经过脱毒的红薯苗,会逐年减产。    经过脱毒的,一般能坚持个三五年以后才会减产。    对她这个了解大概历史走向的人来说,有个三五年也就够了。    “怎么换?我要两手”。    这里的“手”是指把割成三十厘米左右长的薯藤段挨个摆一起,差不多一个人的手臂长算一“手”。    至于数量,则要看薯藤的粗细。    像老人家拿来的这些,由于藤茎粗壮,数量要比一般的少至少三分之一。    “你看着给。现在也不是种番薯的时候。”    老人家的头发都白了一大半,脸上也被长年累月的日照晒得又黑又皱,但脸上却没多少愁苦,倒有一丝天生的乐观。    也是,心态不好也不会这个时候来卖红薯藤。    这很有可能就是白费一番功夫。    姜棉掏了一块钱递了过去。    老人家伸手接了钱,看到姜棉两手空空,就从扁担下面扯了一根草绳出来。    然后把两手薯藤叠一起,用草绳一捆,打个结,还用余出来的草绳挽了个提环。    姜棉看了看那个提环,借着布包的遮掩,掏出两把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