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节  (第2/3页)
。”蒲千阳试图缓和一下房间内僵硬的氛围,并把早早就被绑上价值扯出八百里远的话题拉回正题。    中立方的一名技术人员开口说明:“蒲经理,你有所不知,其实问题就在这第一批材料上。”    蒲千阳不解:“这个不是唯一指定的进口材料吗?”    “不是材料本身的问题,是技术的问题。”那人解释道,“诚然,您从佘先生那边签来的专利里边所包含的技术路线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同样有一个致命的,嗯,不能说是缺陷吧,也是一个弊端。”    “怎么讲?”    “就是排他性太高了。一但这个材料要改动,基本上其他的确定好的生产路线都要跟着变。”    另一位参与工厂改建的工程师追了一句:“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那批材料到港后,正式开动机器下料,那可就绝对没有更改的机会了。”    反对派的一员抓住这个点,立刻开始对支持派施压:“这一开就是几个亿的设备,你们上下嘴皮子一碰可便宜地很,要是第二批原料搞不来这一切都会打水漂。”    支持派反唇相讥,“给你们用的那块地皮就值十几个亿怎么不说?你们不干,有的是人干。企业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说出去不是让人笑话?”    反对派听到这话都气笑了,“大家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了,跳出这身皮,这一套话你们自己信吗?”    蒲千阳立刻选择打断了即将开始的下一轮无意义的情绪发泄。    他开口问向技术人员:“其实我之前就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独独这个材料我们不能国产化?”    中立派研究员,思考了一下措辞,最后长叹一声,还是选择了实事求是:“我们得承认,国内的一些预制生物材料的生产手段确实跟个别国家有一定的代际差距。想要赶上还要一段时间。”    这个“一段时间”就很微妙了。    一年?三年?还是五年十年?    等不起。    又过了几个小时,几方依旧没有商议出一个结果。    到最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蒲千阳。    支持派不紧不慢地施压:“蒲经理,你作为挖掘出这个项目的牵头人,同时作为核心专利的唯一代理人,你的态度对我们很有参考意义。”    反对派紧随其后:“蒲经理,您是一位出色的商人,边城集团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重要的合作伙伴,想必您一定会有自己的考量。”    之前吵得沸反盈天,这会儿倒是演得一出兄友弟恭。    烦。    虽然支持派嘴上说着一定要保障民生福祉,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项目不行就下一个,总有能被他们写到报告上的内容。    而反对派本身就是以利为先,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后续的资金支持是他们愿意进行前期投入的重要原因。可眼见着这损失就要大过收益,他们这些人精怎么可能做赔本生意。    简而言之,或许坐在这间房间里的所有人,有人求利,有人求稳,都想放弃按时开工。    说实话,虽然蒲千阳是这个项目的挖掘者,可跟另外坐在这里的代表比起来,他的话语权其实不大。    但他依然需要表态。    因为他也曾经是“患者”。    “离船到港还有几天,可以再让我思考一下吗?”    散会后,蒲千阳独自坐在一处附近咖啡厅中,沉默地浏览自己手提电脑里的文件,一旁的热饮早就凉了。    因为首批3d打印支架的额度有限,这些需要定制支架的患者都是经过各级医院层层筛选才最终呈报上来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