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9章:第十三位镇抚使李长安  (第1/2页)
    “忠勇伯不必紧张,你我皆为拯救南方三府百姓于水火而来。”户部左侍郎邹伯勋率先开口打破了船舱内的安静,    “刚刚韩镇抚使应该也和你说了。”    “此番谈话,只局限于镇抚司上阁之内,希望忠勇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只要能为南方三府百姓做事,我等皆会公平对待,绝不会拿自己的名望开玩笑。”    李长安刚准备先起身行礼,就被一人的声音打断了,    “老夫工部左侍郎夏云开。”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率先开口道,    “忠勇伯关于以工代赈,以工代罚的办法,让老夫茅塞顿开。”    “之前赈灾,百姓都坐等赈灾银发到自己手中。”    “而今以工代赈不仅解决百姓没银子的困境,又能解决工部重建人员不足的问题,还能节省不少银子。”    “以工代罚也能大大减少匪患的危害,实在一举数得。”    夏云开的开场,竟然破天荒的全都是夸赞为主。    李长安在心里默默帮夏云开说了“但”字。    果不其然,下一刻,    “但是能否请忠勇伯为老夫解惑。”    “为什么还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拓宽路面?甚至还要重新部署?”    “忠勇伯不应该不知道,修路本就是一项浩大工程,尤其还要辐散南方三府的广袤大地。”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事情。”    第一个疑问说了出来。    在场所有镇抚使也都把目光看向李长安。    夏云天提出的问题,同样也都是他们的疑惑。    李长安的策论可以说得上是前所未见,和其他人提出来的对策之法截然不同。    堪称精妙绝伦,但里面的确有很多东西,他们一时之间也不好评判对错。    “见过夏大人。”李长安率先抱拳行礼,而后方才解释道,    “正因为这是一项浩大工程,长安才会专门提出来。”    “在下为修路修渠,命名为基础建设。”    “而这恰恰和以工代赈联系在一起。”    “南方受灾百姓几近三亿。”    “修路修渠整改水道,可以率先解决百姓们吃饭的问题,给我们治理南方三府腾出足够的时间。”    “修路修渠的时间越长,百姓挣到的银子越多,能吃得饱饭,百姓们心中的不安就会大大降低。”    “我们治理南方三府,也就能有相对充裕的时间。”    “否则三亿百姓的眼睛就这么直勾勾地盯着我们,整个南巡镇抚司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很可能会影响治理结果。”    说到这里,夏云天微微颔首,“忠勇伯的这个想法,夏某的确没有想到,可还有其他原因?”    李长安将在座众人的看在眼里,心里也逐渐有了底气,“其二,要想富,先修路。”    “有了对外的一片坦途,南方三府才能尽快和整个大晋重新融为一体,才能更快从灾患中恢复过来。”    “这次修路修渠为何要重新规划?是因为要立足南方三府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发展去看。”    “而不是年年修年年坏。”    李长安张开手说道,    “我这几天翻看过南方三府的卷宗。”    “发现南方三府夏热冬温,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而且水系众多,土地平整,非常适合谷物生长。”    “若是到了实地探查之后,发现一切无误的话。”    “那么改造之后的南方三府,未来将会成为大晋的鱼米之乡,那么多粮食送往大晋各处,岂能不修好路?”    户部左侍郎邹伯勋赶紧抬手,阻止了李长安继续往下说,    “长安,你是说鱼米之乡?”    李长安点头,“之前的南方三府因为大大小小的水患,再加上没有引导,郡县之间颇为散乱,收成不好,所以只能勉强维持。”    “但这一次既然南方三府已经彻底成为一片废墟,那就趁此机会好好梳理河道,重新修路修渠,把三府之地变成肥沃的农田。”    “到时候不仅能喂饱三府百姓,更能成为整个大晋的粮仓。”    邹伯勋连忙问道,“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支柱产业?”    “不错。”李长安目光在所有人脸上略过,    “三府之地广袤平整,只要改造好,可以主要从事农耕之业,此为三府支柱。”    “同时,大方向上虽然要建设鱼米之乡,大晋粮仓。”    “但也要因地制宜,有的郡县适宜种稻谷,有的适合大麦小麦,还有的可以养鱼养虾。”    “低矮的山丘适合种茶树、果树,还适合豢养家禽等等。”    “这些都要镇抚司到三府后,去各郡县勘察研究,然后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给出合适的规划建议。”    “而不是直接让一府种稻谷,一府种麦子,一府养鸡养鸭。”    翰林院大学士沈寒松闻言,不禁点头道,    “我之前看到忠勇伯的策论,还有些怀疑。”    “如今听了忠勇伯的解释,果然不同凡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