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5章:大基建战略  (第1/2页)
    衙署内,顿时雅雀无声。    虽然不相信位高权重的镇抚使,凭借真才实学就能被选上。    但至少心里还是存了些念想。    万一自己的见解能够被镇抚使大人看上,哪怕做一个参议也好。    在场众人皆是各衙司主事官员,都有治理一方的经验。    谁又甘于人后?    李长安在其中毫不起眼,但也让众人都艳羡不已。    这么多人,只有他没有官位在身,很明显白鹿书院在后面出了力。    而且户部本就是白鹿书院在暗中执掌。    所以无论李长安写了什么,最后肯定会成为南巡镇抚司中的一员。    关键看是主事还是司务罢了。    即便只是司务,那也是南巡镇抚司的司务,位等从六品,南方三府之乱解决之后,必定可以再往上进一步。    李长安知道自己一定能被选上,所以也没那么多心思。    翻看着南方三府的卷宗,那些触目惊心的死亡数字,就像铁钩子一样,勾动着他的心。    既然要前去赈灾,哪怕在里面只是滥竽充数,说不上什么话,也得为这些百姓想想办法。    这是李长安现在唯一的想法。    南方三府。    云遥、阳翟、宛川。    三府问题各不相同,分散到下面郡县,更是项目繁杂,千头万绪。    原本的三府之地,百姓温饱尚能解决,但重大水患之后,三亿百姓的活路彻底被摧毁。    李长安率先在纸上写下三个字,“衣”、“食”、“住”。    这是百姓眼下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李长安陷入了沉思,不时在纸上写下眼下官府的困境。    “赈灾粮不足”、“重建工程进度太慢”、“匪患频发”……    接着又另起一行,郑重写下几个字,“未来发展方向”。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但又不能光看眼前的问题,而要看到以后。    否则哪怕这次把南方三府恢复原样,未来再来一次水患,百姓又要付出惨痛代价。    着眼未来方向,解决现在问题,才是良策。    李长安对身边的知事说道,“麻烦帮我找近两年三府屯田清吏司卷宗、路渠修缮卷宗、还有农耕赋税卷宗。”    知事点点头,立刻让手下衙役去找。    很快,三部共六册厚厚的卷宗,被衙役搬了过来。    此番动静,顿时引来其他官员侧目。    见是李长安所为,纷纷不屑摇头。    没有治理一地的经验,现在装模作样,又有何用处?只不过徒惹人笑罢了。    卷宗上的东西实在太多,太过繁杂。    李长安原本想先看一看三府之地的大致情况,看能否梳理出一条合适的发展路线。    但这种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找出来的,还需要实地考察才行,光看卷宗并不准确。    李长安看着自己写下来的问题。    继续往下延伸。    衣从何处来?    粮从何处来?    住从何处来?    再看官府困境。    赈灾粮不够,还能从什么地方找到粮食?    重建速度太慢,是因为工人不够。    匪患频发,是因为挨饿受冻活不下去,才落草为寇。    李长安不断向下发散思路。    再看一眼最后一行写的“未来发展方向”。    脑袋里隐隐有什么东西正在萌生。    正在一点一点从记忆深处钻出来。    轰嚓!    李长安的目光集中在了“未来发展方向”这六个字上!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大工程……解决百姓劳作问题……”    李长安迅速在一张纸上写道,    “三府之地既已满目疮痍,切不可因循守旧,仅恢复原貌不足以根治三府之病症。”    “因立足长远,结合三府具体情况,趁此机会,重新梳理南部三府民生命脉,建立支柱产业。”    “以赈灾之银,兴建民居民房、道路桥梁,而今三府百姓大多赋闲,可征召百姓参与兴建事宜,付之以银钱。”    “三府匪祸,皆因饥寒交困所致,可就地招降,从事劳作,亦可收获银钱。”    “此法可解官府劳役不足之困,亦可以工代赈,激励百姓生产之事。”    “所有道路桥梁应让工部重新规划,水利土木之事不可随意对待,应以五十年之用为准。”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