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244节  (第1/2页)
    无非是要变法,和诸侯作对,刚刚封王不过是拖延之计,给个甜头,同时收买一些仍在观望的诸侯。    鄂崇禹只能说一句,没用。    变法绝不是几年就能成功的,阳奉阴违谁不会?    再者,有了王号,他能收服附近的诸侯,等到了将南方诸侯彻底整合的时候,直接永不朝商,割据一方与大商分庭抗礼也未尝不可。    毕竟他是楚王,名正言顺。    姜桓楚有些摸不透,大致也只想到了和鄂崇禹一样的地步。    崇侯虎原本也是这么想的,以为纣王兵行险着,冒险封王为变法争取时间,成了,一切迎刃而解,败了,功亏一篑。    以现在的局势来看,封王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自己添堵,平白让有实力的诸侯在名义上能够和大商对抗。    他看着各路诸侯的表情,忽然灵光一现。    错了啊!    完全想错了!    纣王不愧是纣王!    乍看之下,十一个王号封的很没有逻辑,一开始虽然先封了四方诸侯,但再往下走,获封为王的诸侯实力参差不齐。    许多实力强大的诸侯都落跑了,比如越侯。    这手笔简直就像昏君的随性而为。    事出反常必有妖,纣王一代明君,会随便瞎封王吗?    不可能!    崇侯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果然,另有深意!    首先,纣王封禅称帝了。    虽然因为顺口的原因,大部分人仍称纣王为纣王,可纣王早在三年前,就已经自封始皇帝。    哪怕很少有人提,但纣王也是始皇帝,始皇帝明显比王高出一级。    这样一来,就不存在什么诸侯王与纣王平起平坐,什么四镇诸侯获得王号之后与商王同等之类的说法。    其次,诸侯有野心,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人人都有野心,人人都不想从属于他人,这就是不按诸侯实力封王的原因所在。    郑王性格怯懦,其接壤的濮侯性格则很强势。    伯夷在修路之后,两家道路通顺,三不支还会互相宴请,关系融洽。    郑王有了王号,一下子就拉开了两人的地位差距。    宴饮谁主谁次?是按照诸侯见诸侯的礼节来相交,还是按诸侯与王之间的礼节来相交?    如此一来,两家绝不可能继续保持亲密关系,无形间分化了诸侯。    再看吴王。    有了王号之后,他会甘于平庸吗?    哪怕甘于平庸,他也得顾及到别人的看法,你堂堂吴王,就这点水平?旁边的越侯都比你强,你好意思吗?    吴王领地地处偏僻,接壤的地方只有越地,想扩张很难。    他不敢对实力更强胳膊更粗的越侯动武,那么只能对南方的百越出手了。    以往吴王可是和越人有勾结的!    无形之中,分化了边疆诸侯与外族的关系!    接着便是特意针对的四方诸侯。    西岐一地二王让崇侯虎有些琢磨不透,但他却是看明白了纣王封鄂崇禹为楚王的意思。    以前有王号的诸侯,例如平灵王,全都只有三流诸侯的水平,平灵王算是里头混的最好的一个。    平灵王虽然造反失败,但携郡守以令诸侯的计策给了许多人启发,想扩充势力,缺的就是一个名义。    还是诸侯的时候,大家和和气气,名义地位一样的,可成了楚王,拳头又大,随便整个不尊敬楚王的由头,就能出兵打一架。    目标放在哪儿?    当然是其他更弱小的诸侯了啊!    毕竟鄂崇禹已经从诸侯上升到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吴王了!    鄂崇禹的野心不像姬昌那么明显,但崇侯虎知道,纣王与诸侯贵族天生站在对立面。    在变法的大变革之中,自己与姜桓楚两路诸侯站在纣王这边,积蓄的力量就已经足够了,如果给足利益开后门收服了太多诸侯,那还变不变法了?    无论怎样,鄂崇禹都不能留。    而要造反,或是被纣王逼反,鄂崇禹所在的鄂城与朝歌之间,仍间隔着许多诸侯。    这些诸侯可不一定听从鄂崇禹的号令。    如果没有封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