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七章 谈故解疑  (第1/2页)
    这一天的天气特别好。    虽然是冬季,可天空晴朗可喜。    众人来的又是时候,正是十点来钟,霜气散尽,日光很暖。    小西北风还那么的爽利,使人觉得既暖和又舒服。    所以允泰一家是一一逛过宅院,又看过了花园子,就像逛公园似的过足了眼瘾。    一个多小时之后,才在王蕴琳母子的陪伴下,顺溪而上穿过果林来到四进院正房,来与单先生相会。    这里是住宅院落后半部位置,单先生父女暂时充作工作室。    屋里既有工具,也有大量的图纸书籍。    最显眼的是屋子居中摆的“烫样”,面积足有两平米。    通过这东西,足不出户,大家便可将微缩版的完颜旧宅尽览无疑。    (注: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我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    而允泰因洪衍文婚宴与单先生邻桌,主动敬过酒也攀谈过,还能认得。    此时这一相见,他都未容洪衍武给引荐。    就带着无限的欣喜和感激,自己主动领着妻小上前致谢。    并让兆庆呈上专门准备的礼物——两方民间收来的古章。    由此可知,他是多么的满意了。    而作为从事技术工种的匠师而言,最得意的,当然就是获得旁人的肯定。    单先生情知自己的小爱好必然是洪衍武透露无疑,由此也可感知允泰的重视与诚意。    同样是颇感欣慰,很有一种货遇识家的快乐。    于是推辞不过,便收了礼物。    跟着几句话下来,屋内的气氛变得相当热闹和融洽。    而就在众人落作之时,洪衍武帮着单香筠已经给几位长者呈上茶来。    这时也就到了该谈正事的时候了。    或许是所有行业的通病,真精技艺者都不耐烦客套。    单先生直接开门见山的说了想询问之事。    他声称自己早已久慕李笠翁(李渔)叠石建造的半亩园的大名。    很想亲眼看一看园中亭台楼榭、溪桥曲径的清幽景色,和完颜家闻名于后世的“嫏嬛妙境书屋”,可惜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没想到盼了半辈子,竟然有一天能亲手来复原这座园林,这也是一件人生快事。    但难点就在于,这座园林经由完颜家历代扩建与丰富,已经越发复杂和奢华了。    偏偏后来还遭到了破坏性的改建。    在他接手时,花园部分很大面积已被填平盖了厂房,还原难度极高。    虽然“半亩园”的一代主人完颜麟庆,留下的《半亩园记》和《鸿雪因缘图记》中,尚有“半亩园”的全景图和局部图。    但凭借于此,也只能知道布局和比例。    而许多关键的细处,就需要允泰和王蕴琳指点明示了。    说到这里,单先生就让单香筠取来一些图本,那都是他已经整理和罗列好的资料。    然后他对着烫样一一展开,同时提出了问题。    首先就是二进院里的戏楼。    单先生说,这座戏楼虽然规模比宫里的漱芳斋要小得多,更比不上宁寿宫的畅音阁。    但前台后台、上下场门,一切均按比例搭盖。    飞檐立柱、彩画合玺,无一不极尽讲究。    特别是头顶那个木雕的藻井,由一块块梨花木雕成,层层向里收缩,应该为的是拢音。    同时又有五只飞翔的蝙蝠环绕着中心位置飞舞。    这样的新奇精致,在京城绝无仅有。    可偏偏中心顶珠的位置却是空的。    看遗留痕迹,原物又不似是顶珠,他搞不清到底是什么。    另外,根据清朝典制,九间堂殿为天子所有,七间而为王爷,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    那么如按正理来讲,完颜家是不能有这样的藻井戏楼的。    对此,他一样感到迷惑。    允泰很快做了回答。    他说家中戏楼那个藻井实为大内戴顶子的走工所凿,原是为宫里所备。    后来宫里没钱修,这个藻井就一直仍在了营造厂作坊里。    是他一眼看重买了来,想的是母亲爱戏,专为其母修一个为玩乐而建的戏台。    由于当时已经是“袁大头”当政了。    戏楼既不是什么正经建筑,逊帝也不会再追究,所以盖也就盖了。    而藻井之下的五蝠环绕的中心,确实原非顶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