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章 今世之道若不成,大不了来世再证!  (第3/4页)
子。】    【后续:???】    【模拟评价:博古通今,通百家之学,成一家之言,此域当代最后一尊称子者,有半圣之姿!】    横渠先生,张子厚。    又称,张子。    也是为什么季秋听闻此人与岳宏图一道入燕京,会觉得那殒命之劫,不会再叫岳宏图重蹈覆辙的原因所在。    就是因为他乃是当代读书人中,毋庸置疑的第一。    而若能听其讲述前路道理,或许可以拨开季秋心头的那团云雾,也窥视到文脉第三境,所谓的布道一方,成一家学说,究竟是何等境界。    这是哪怕他上一世立下大宏远,求得天下太平,都没有成就的造诣。    按理来讲,愿为万世开太平,这等大气魄与大志向,古往今来都没有几人能够成就或是做到。    如此知行合一的反馈,哪怕是一尊文道圣人的果位,想来都未必不能证得。    但偏偏,张太平一世所求,却也只能止步于文心之境,便到了尽头。    所以,他心有疑惑。    闻得老者开口,季秋整理了下思绪,当即拱了拱手:    “学生自幼读文,早已听闻横渠张老先生的名声,因此特地前来,求前路所在。”    “敢问,如何才能从文心之境,更进一步,达到所谓的‘布道境’?”    季秋目光灼灼,诚心发问,直视眼前的张子厚。    老者听后,笑呵呵的:    “年轻人书读的不错,这般岁数就能知道自己所欲去践行的道路了?”    “不知,所求为何?”    话语落,季秋答道:    “所求,叫这人道一统,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老者听后,轻咦一声:“哦?”    随后,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下季秋,眼神中带着些琢磨不透的神色:    “所谓儒者,当心怀天下。”    “你立的文心,不差。”    “但这么早就追求布道之境,你文心真的无漏否?何不再多磨炼磨炼。”    张子厚言语之中带着些劝诫。    毕竟季秋作为岳无双的岁数,不过也才二十出头罢了。    这般年纪能成就号称大儒的文心,已是惊世骇俗,更逞论意图更进一步,成就媲美诸子的功业?    但季秋对此却摇了摇头:    “先生,如今天下大乱不休,我虽未曾将此世道路贯彻始终,但一颗文心早已大道已成。”    “先生若不信,可观我念头道果,是否完善!”    说罢,季秋以一颗文心为基,将周身念头气机,顿时毫无保留的显化而出。    那是曾经张巨鹿穷极一生,从而求来的东西,哪怕此世季秋蕴养的念头还不够强盛,远无法与当年巅峰媲美,不过其中的‘质’,却是一般无二。    毕竟真灵,都是一个人,又岂会生出两种感悟否?    “嗯?”    感受到了眼前年轻人念头,所显化出的道理意境,张子厚手指拨动琴弦,不由面色微变。    “这天下,莫非真有生而知之者?!”    老者心中翻滚出惊涛骇浪。    饶使是以他的心境,此时也不由生起了变化。    要知道,季秋的文心根基,可是以张巨鹿一世舍生忘死,才最终求来的造化!    而且,还是以那名列正宗之名的《五经》为根基,这才铸造而成。    如此惊世骇俗的道果,天下又有谁能媲美?    哪怕是张子厚,也未必能比拟得了!    他的眼神,泛出凝重,本来云淡风轻的面色,已是变了般模样。    张子厚看着眼前慢慢收起念头的季秋,语气微凝:    “确实完善。”    “小世子,有古之圣人之姿!”    他的话语中,带着惊叹。    同时,却又不禁夹杂着微微可惜。    “然而,此世你却是成不了道了。”    这话锋陡然转变,几乎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即使是季秋,也不由眉头轻皱:    “先生此言何意?”    他的话语里,带着些不解。    我之根基与道路既然毫无疏漏,为何不能得证布道也?.    怀揣着疑惑。    下一刻,张子厚给出了答案:    “因为,此世没有能够承载你这条船只的‘果’。”    “布道境,乃是以自身践行的道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